挂科,也能保研了!
南京农业大学今年放宽了保研的成绩要求,在《2026 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方案》中允许必修课不及格记录不超过一门,且参加推免时经补考或重修已通过课程考核。
而在去年推免要求中,南京农业大学还明确提出 " 必修课无不及格记录 ",今年便取消了这一限制,意味着学生挂科后仍有机会获得保研资格!
图源:南京农业大学 2025 年、2026 年推免工作方案
通常情况下,在保研资格评选工作中,诸多高校有严格的成绩要求,甚至直接关闭了挂科学生的保研通道。
西北大学规定,除了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外,所修课程有不及格者,不能获得免试推荐资格。同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多个院校和学院将 " 必修课程无补考或不及格记录 " 作为推免遴选的必要条件之一。
还有一些高校对挂科的限制更多,将成绩合格的范围从必修课扩大至全部所修课程。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推免基本条件是 " 无不及格和无成绩课程 ",即未区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北京交通大学在推荐 2025 届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中提到:" 已修的课程成绩合格且不得有因不及格出现的补考或重修记录 "。以及南京林业大学、华侨大学工学院规定推免生的所有平均学分绩点名列专业前茅,且无挂科记录。
对保研学生来说,每门课程的第一次成绩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多数高校均以首次成绩作为合格的判定标准。比如南通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要求课程冲抵前成绩没有补考或不及格课程;山东理工大学更是直言 " 课程首次成绩有不及格的不予推荐 "。
" 一次挂科成千古恨 ",想必是大多数冲刺保研学生的真实写照。
即便是补考重修,也会导致绩点下降,间接影响排名竞争力。如南昌大学的本科生学业成绩评定管理办法中规定:补考或重修及格的,成绩单成绩等级记为 D-(绩点为 1.0),意味着学生需要在其他课程中获得极高的绩点,才能挽救这一损失。
不过,并非所有高校都对挂科采取 " 一票否决 " 的态度。近年来,一些学校的政策放宽,允许学生挂科或重修一次,不因一次的失误就让学生失去保研的机会。
西安交通大学 2025 年推免细则规定,学生前三个学年的必修课程经一次补考或一次重修考试(补考与重修考试累计不超过一次)后及格的课程门数不超过一门,仍然具有保研资格。上海交通大学的推荐选拔条件包括:在学习期间允许一门次课程(不包括辅修课程、通识核心类模块课程、交叉模块课程及个性化模块课程)有不及格记录,但执行计划中的课程必须在前三学年已重修通过。
图源: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
且在一些高校政策中,允许破格推免。学生若符合一定条件,可适当放宽至 1 次不及格记录。
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允许挂科一次的补充条件为:学业成绩特别优秀,在本专业前 15%;或获得学校认定的全国学科竞赛三等奖及以上;或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在 SCI、SSCI、CSSCI 收录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或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
真实案例表明,真正优秀的学生,并不会被挂科绊住前进的步伐。
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处的一篇文章写道:仲英书院的闫同学曾在专业基础课上挂科,他选择沉淀一学年之后重修,拿到 97 分的高分,并在大三一学年把提高学分成绩作为第一要务。最终,他以专业综合排名 8/75 的成绩保研本校。有相同遭遇的还有燕山大学的 2021 级本科生翟同学,在经历大学物理挂科的低谷后,她凭借 3.698 的高绩点,以及全国大学生高分子实验实践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等多项学术竞赛成果,保研至中科院。
在挂科不 " 一刀切 " 的柔性政策下,不少学生拥有了重新出发的机会。
当然,学生虽不因一次偶然的挂科而丧失保研资格,但也绝不意味着降低推免的准入门槛。
对保研人来说,成绩始终是 " 硬通货 "。面对有限的推免名额资源,何为 " 学业成绩名列前茅 ",各校均有明确规定,如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要求推免学生的学业成绩需列全班前 25%。其次,英语是 " 基本功 "。如武汉大学的普通推免生需满足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425 分及以上或者雅思成绩 6.5 分及以上或者 TOEFL 成绩 90 分及以上的条件。此外,体测也是 " 入场券 "。华南理工大学明确将 " 身心健康,有足够的精力完成研究生学业,体质测试成绩达到 70 分及以上 " 作为推免的硬性要求。
图源:中央财经大学教务处
保研机制的层层筛选与高标准,旨在最大限度选拔出学术研究兴趣更浓厚、创新意识更强、专业能力更突出的优秀学生。
保研标准,始终在完善的路上
当前,高校的保研选拔制度正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取消 " 挂科不能保研 " 的限制,形成容错机制,使其变得更加灵活和人性化。这一评价体系的改革,不仅允许更多的学生获得保研机会,增加教育的公平性;也有利于破除 " 唯分数论 " 枷锁,挖掘真正有学术潜力的人才。
在历史长河中,我国自 1985 年开始正式实施 " 保研 " 制度,克服了 " 一考定乾坤 " 的现象;并于 2014 年起,本校保研限额取消,帮助高校吸引更多外校的优秀生源。国家近年来也在不断加大保研支持力度,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扩大保研比例。
随着推免成为研究生招生的重要途径,有学者抛出疑问:我国的保研制度筛选了怎样的学生?
关于保研制度的选拔标准,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争论的焦点在于保研是否真正选拔出了学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北京大学郭丛斌等基于广泛的北京高校样本比较了保研学生与考研学生在教育产出方面的差异,发现保研学生在硕士期间的排名成绩比统考生更好,一定程度上表明通过推免形式招收的生源质量更高。
不过,也有学者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复旦大学牛新春等人研究发现,保研成功地吸引了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接近 40% 学生的毕业去向为本校保研。然而,目前保研制度过早吸纳了本科学生读研,选拔标准似乎筛选和培育了相对保守和求稳的学生——本校保研学生虽然成绩排名最优,但在大学期间的学业投入、毕业之际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显著弱于出国深造和他校深造的学生。
截图自论文《保研制度筛选了怎样的学生——基于一所研究型大学的实证案例研究》
这一研究结论表明,保研选拔标准科学化,仍道阻且长。
真正意义上的选拔,是 " 适配而非淘汰 "。比如,是否可以建立 " 保研资格动态调整 " 机制,大三末确定初选名单后,预留一定的名额用于大四学期综合考核,吸纳后期发力者?是否可以根据专硕和学硕的不同定位,设定不同的评价体系权重?未来,保研选拔标准的完善亟需在公平性、科学性与多元性之间寻求平衡。
挂科不是保研的 " 淘汰项 ",行动是唯一的救赎。
在保研这条荆棘路上,偶尔会犯下大错。但真正决定结局的,是你用多快的速度清零挂科、用多强的成果覆盖污点。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给予学生 " 改过自新 " 的机会,不再永久贴上 " 挂科 " 的标签,这何尝不是一种对学生的学习激励呢?
参考资料:
[ 1 ] 郭丛斌,闵维方,刘钊 . 保研学生与考研学生教育产出的比较分析——以北京高校硕士研究生为例 [ J ] . 教育研究,2015,36 ( 03 ) :47-55.
[ 2 ] 牛新春,杨菲,杨滢 . 保研制度筛选了怎样的学生——基于一所研究型大学的实证案例研究 [ J ] . 教育发展研究, 2019 ( 9 ) :10.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挂科,也能保研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