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孩儿枕”搬上舞台,这部舞剧串起了宋代定瓷文化

将“孩儿枕”搬上舞台,这部舞剧串起了宋代定瓷文化

hyde555 2025-08-22 装修常识 2 次浏览 0个评论

“孩儿枕”是故宫博物院最著名的藏品之一,也是河北曲阳定瓷的代表作。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河北曲阳县人民政府出品的民族舞剧《孩儿枕·家和兴》,将“孩儿枕”搬上舞台,8月21日在上海参选“荷花奖”舞剧终评。

舞剧以北宋定窑白釉“孩儿枕”为创作原点,挖掘背后的民间传说,凝练出一段温情故事。一件瓷枕、一户人家、一段真情,串联起宋代定瓷文化与人文精神。

剧照

剧照

故事发生在宋代。瓷灵被制瓷工匠曲三杰和窑官女儿谢白花的感情打动,暗中牵线,促成姻缘。瓷灵将百子嬉戏的景象送入二人梦中,谢白花描样,曲三杰烧制,“孩儿枕”在窑火中诞生。不久,二人喜得贵子,对人间万般不舍的瓷灵,化入“孩儿枕”中。

作为“孩儿枕”的拟人化形象,瓷灵没有特定的表演参照,需要通过拟人化处理,将其静态的艺术形象转化为动态、鲜活的精灵形象。

朱瑾慧扮演瓷灵。为了将这一抽象的精灵具象化,她借鉴了多种形象元素,如动物的灵动、幽灵的飘逸、婴儿的纯真,并将其巧妙融合在一起。

“我参考了阿童木和雪孩子。这些动画角色在表演上展现出的木偶式、放慢或加速,以及古灵精怪等特点,为我提供了灵感。”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朱瑾慧将这个可爱的瓷娃娃立在舞台上。

剧照

剧照

何仲达饰演曲三杰,一位匠心独具的窑工。这个角色朴实无华、简单纯粹,充满了对瓷器制作的热爱。在何仲达看来,塑造这位“瓷艺人”,更重要的是展现他纯粹而质朴的状态,不需要华丽的言辞或复杂的内心活动。

对家庭、对妻子,曲三杰也有着浓浓深情。舞剧把柴米油盐酱醋茶,洗衣做饭、嬉戏打闹等生活化的场景都搬上了舞台。

“我们要把生活里的小细节搬上舞台,还要让隔着一定距离的观众看清楚。”何仲达说,过于放大细节会过犹不及,因为生活不会那么夸张,但如果放得很小很细,全往内心走,观众又很难有真切的感受,“所以,我们在表演尺度的拿捏上有一定难度。”

“一个活灵活现的孩童卧着,小脚丫翘着,就那么看着你。头枕在他的后背,凉凉的,晚上睡觉,梦到孩子爬来……这种寓意很有意思。”

总导演靳苗苗说,舞剧不能只停留在文物,还要透过文物看到文化,“‘孩儿枕’的背后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于‘子嗣延续’的自然渴求,以及‘家文化’在中国的地位。”家是中国人最深的信仰,也因此,“家和兴”是贯穿全剧的情感主脉。

剧照

剧照

河北曲阳县是“孩儿枕”的故乡。主创团队历时近一年创排,两度赴曲阳实地采风,深挖当地的文化特色与风貌。

“河北的民间舞蹈,风趣乐观,幽默诙谐,简洁归纳为一个‘逗’字,在逗中见情,在逗中起舞。”靳苗苗介绍,这样的民间特质也是此次创排中,舞蹈语汇重要的风格来源。

这是一部以河北秧歌为主要舞蹈语汇的民族舞剧。作品从井陉拉花的抖肩、翻腕、扭臂,昌黎地秧歌的活泼诙谐、沧州落子的灵巧风趣中,提炼出极具地域特征的肢体动作,并加以艺术化转化。河北梆子也为地域文化特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舞剧还展现了宋代的民俗风情、市井风貌,充满烟火气。大宅府邸、官窑瓷器、街头瓦巷、水旱码头、酒楼茶肆、水井与马车……每一景、每一幕,仿佛是一幅幅宋代市井风情画。

 “我们始终坚持中国故事要用中国的讲法。”靳苗苗说,舞剧采用章回体结构与长卷式铺陈,让观众在舞台上看到柴米油盐的日常、欢声笑语的温情,以及中国人世世代代的家,“这是根植于土地的艺术创作,不是无源之水。”

剧照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将“孩儿枕”搬上舞台,这部舞剧串起了宋代定瓷文化》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