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定日震后半年:上海援藏在场,灾区“血肉生长”

西藏定日震后半年:上海援藏在场,灾区“血肉生长”

hyde555 2025-07-06 装修奥秘 2 次浏览 0个评论

在重建中的森嘎村,当地村民给工人倒甜茶。本文图片除特别标注外 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蒋乐来 图

7月1日那天,森嘎村重建项目的工地上涌入了一大批当地村民。他们有人提着暖水壶,挎着一摞纸杯,见到每一位工人都迎上去给他倒一杯甜茶;有人拎着一整袋的小零食,同样逢人就往手上塞。

他们知道,眼前这些穿着反光马甲的人在为自己建造新的家园。平时工地管得严,村民不能随意进入,而1日那天工地上在举办活动,大家闻声不请自来。他们想看看新房子怎么样了,更想有个机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上海建工援建团队聚在一起,脖子上挂满了村民献的哈达。

承建方上海建工管理团队的成员被村民围着,脖子上挂着一条又一条白色哈达。援建项目的负责人庄亦农说,工地的脚手架上也会被系上哈达,村民的感谢都是发自内心的。他平时甚至不敢去临时安置点,“怕被泪眼汪汪的老人拉住”。

今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位于县内长所乡的森嘎村受到重创,126户房屋倒塌损毁严重。上海已经对口支援日喀则市30年之久,定日县正是上海对口支援的五县之一。3月11日,由上海建工、同济设计、上海建科等单位承建的森嘎村整村重建项目正式启动。

新居

“从工程建设的角度来说,我们目前的进度应该在75%左右。”7月1日,庄亦农表示,目前全村126户民居已经全部结构封顶,内部砌墙也已过半。民居之外,重建规划中新增的村史馆、感恩广场、足球场和篮球场均已接近竣工状态。

2025年1月,森嘎村安置点,孩子们在踢足球。澎湃新闻记者 廖艳 张兆亿 图

2025年7月,工人们在新建的足球场上。

整村重建后,民居大体上分为6种户型,根据每户人数不同进行分配,最小的35平方米,最大的260平方米,此外还有部分底商建筑。虽然建筑面积上或许不及过去不规范的土房,但从建筑质量、环境整洁度、规划合理性等方面都有了巨大提升。

过去的森嘎村,土房排布尤为密集,房子之间车辆无法通行,甚至阳光都照不进屋里。这种密集和狭窄也成了受灾严重的一大原因,森嘎村党支部书记巴桑回忆,地震时有的遇难村民都已经跑到家门口了,但最终还是被掩埋在废墟之中。长所乡党委书记次仁旺堆也感叹说:“这次地震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教训。”

因此这次重建对全村进行了再次规划,把宅基地和设施农用地重新收回再分配。重建项目启动后,乡政府召开群众会议征求意见不下7次,确定规划阶段持续开展群众工作,确保所有村民认可重建项目。

部分新居已经基本建设完成,有村民在屋前张望。

1日当天,68岁的村民罗布在重建项目上四处望着。他在地震中失去了一个女儿,现在家里还有7口人。有空的时候他都会从安置点走过来远远看看,房子建设的速度比他预想快得多。未来他会入住一套160平方米的房子,现在通过村干部的翻译,我们从他口中听到最多的就是“谢谢”,感谢每一位工人,“新房很好看”。

生计

把家园还给村民,也要把生计还给他们。在重建项目上转一转,可以看到脚手架上、挖掘机里都有一些黝黑的面庞,他们或许就是森嘎村本村的村民。

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尽可能使用属地资源,包括属地机械车辆、属地材料,当然还有属地工人。森嘎村里,除了外出打工的之外,留下的年轻人基本都在工地上,做泥瓦工、开挖掘机、做藏式墙绘……做工一天大概可以拿到260元,一方面能够维持生计,另一方面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和建设新家园的希望中,总是更能帮助他们往前走。

部分房屋正在进行藏式墙绘。

从2月到7月,工地上使用属地工人达到5300人次,属地机械车辆累计5500台班。站在援藏工作的角度,这不仅仅是帮助村民增收,还是间接地培养他们的技能,能够长效地改善村民生活。

当然,定日受灾的远不止森嘎村。定日县这个名字或许不为人所熟知,但无人不知的珠穆朗玛峰,正是坐落在定日县内。地震灾情发生时,珠峰景区一度暂停对外开放,而后于3月1日恢复开放。围绕珠峰的文旅产业是定日县的重要依托,同样也是上海定日援藏小组的工作重心,随着震后重建工作的开展,一些文旅项目也重启推进。

在距离珠峰不远处的沃马龙村,民居重建和民宿改造正在同步进行。这座小村只有20户人家左右,坐落在一处山坳之间。援藏小组发现这处静谧的角落,躺在家里就能看见珠峰,高山流水汇成的水塘能够映出珠峰的倒影,周遭还有着层层碧绿的梯田。正是这种意境,援藏小组打算以古村落民宿的定位来打造它。

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定日县委常委、副县长朱冬锋说,这里未来规划会有60个房间,村里的20户居民对于民宿开发热情很高,大家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增加收入。改造过程中总有村民问他“能不能多点面积”“能不能多个房间”。

目前来看,沃马龙村预计年底之前可以改造完工,有望明年向游客开放。

治愈

地震发生后,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医生冯键是最早到岗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做了震后的第一台手术,挽救了一名右侧血气胸、右侧多发肋骨骨折病人的生命。

多年来,上海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工作,建立起的扎实科室底蕴为震后的救治提供了基础。医院的ICU正是在地震期间正式开设起来的,而临危受命的背后是常年的技术、人员、设备积累。ICU刚刚开业就收了三个地震中的危重病人,最终顺利出院。如今半年时间,ICU收了将近100个危重病人,死亡率远低于监护室的死亡标准。

骨科同样是地震发生时的重要科室。今年4到5月,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专家、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骨外科主任于德刚前往受灾的定日县和拉孜县进行了病人回访。三四十位骨折病人基本都已恢复,能够下地行走。在回访过程中,援藏医生还指导当地村民进行康复锻炼,督促进一步做好恢复。

生理的伤痛正在慢慢治愈,心理的疗愈更是漫长的课题。上海援藏干部提到一位幼儿园的女孩,她在地震中失去了父亲,在幼儿园里总是缩在角落,保持沉默。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很久,而一般来说,越小的孩子在伤痛中沉浸的时间会越短。

来自上海的心理专家观察后发现,或许原因在母亲身上。母亲没能平复过来,总将自己关在家里,这样的情绪也影响了孩子。对症下药,援藏干部和当地的工作人员在这个家庭做了更多的开导工作,希望一步步引导不幸的家庭继续向前。

看时间上更远处的未来,也看空间上更远处的生活。早在今年2月份,上海援藏干部就主动对接,让四位定日灾区的学生来到上海交流。他们在黄浦江边舞蹈,在中超开幕式上领唱国歌。在高楼大厦之间,他们的脸上也带着笑容,有孩子说未来想把足球技术练好,争取进入国家队。

当时的带队老师赤列多杰讲到,地震后孩子们心理上有很大的压力,把他们带到上海能起到心理的疏导作用,也为他们的成长之路点亮一个梦想。

重建中的森嘎村。

如今,森嘎村的新居建设应是所有灾后重建项目中最快的,预计8月有望将钥匙交到村民手中。除了部分家电需要自己买,大家能够实现拎包入住。

村民们涌入项目现场的7月1日,阳光正好,远山明朗。在他们献出的每一条哈达,送出的每一杯甜茶、每一包零食里,可以听见灾区震后“血肉生长”的声音。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西藏定日震后半年:上海援藏在场,灾区“血肉生长”》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